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62.木星居民对智慧的定义是:良善、公正地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他们从小就从父母那里吸收这种智慧;这智慧接连传给后代,并因他们对智慧的爱而增长,因为等他们成为父母时,这爱也会增长。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有关我们世界所拥有的科学知识的任何事,并称这些为幽暗,把它们比作遮蔽太阳的乌云。他们之所以对科学知识形成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地球的一些灵人向他们吹嘘科学所带来的智慧。
从我们地球来的如此吹嘘的灵人是那些将智慧视为纯粹记忆的人,例如:各种语言,尤其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知识,文献所记载那些事的知识,以及评论、实验数据、专业术语,尤其哲学术语的知识,诸如此类。他们没有将这类知识用作获得智慧的手段,反而将智慧置于这类知识本身。这种人因没有将他们的知识用作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获得智慧的手段,故在来世,他们只有极少、有限的觉知能力。事实上,他们只能识别专业术语,并出于术语争论;对那些看不到其它事物的人来说,这类事物就像灰尘或乌云,遮蔽了理性视线(参看38节)。那些以这种学问为骄傲的人所拥有的觉知更少,而那些以科学知识为手段来破坏和毁灭属于教会和信仰的事物之人则完全摧毁了他们的理性能力,以致他们像猫头鹰那样在黑暗中将虚假看作真理,将邪恶看作良善。
与这类灵人的交谈使得木星灵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会造成模糊和盲目。但他们被告知,在我们地球,科学知识是打开理性视觉的手段,这种视觉依赖于天堂之光。但由于诸如属于纯属世和感官生命的那类事物占据主导地位,故这些科学知识对我们地球人来说,反而沦为变得疯狂的手段,也就是说,变成赞成自然而非神,赞成世界而非天堂的证据。
他们还被告知,科学知识本身是属灵的财富,拥有科学知识的人就像那些拥有世俗财富的人;因为这些知识既是为自己、自己的邻舍和国家提供服务的手段,也是作恶的手段。此外,它们好比衣服,既有用,也具有装饰性;对那些想唯独因它们而得荣耀的人来说,还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木星灵完全明白这些事,但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作为世人生活时,就已停在手段上,偏爱通向智慧的事物胜过智慧本身,却没有发现,将心智沉浸于这类事物,而不是将它提升至它们之上,就会使心智陷入幽暗,把它弄瞎。
5326.“我是法老”表属世层即源于此,或这使得属世层成为原本的样子。这从“法老”的代表清楚可知,“法老”是指属世层(参看5079, 5080, 5095, 5160节)。“我是法老”表示属世层即源于此,或这使得属世层成为原本的样子,这一事实从接下来的话明显看出来。因为接下来的话,即“在埃及全地,若没有你,没有人可举手或抬脚”表示属世层的这两个部分的一切能力皆源于属灵层的属天层。而且由于接下来的话表示存在于属世层中的事物,故经上首先说“我是法老”。属世层这个词表示源于属灵层的属天层的属世层,或以属灵层的属天层为其源头的属世层。这一切含义如下:正被新造,即正经历重生之人的属世层完全不同于未经历重生之人的。未经历重生之人的属世层是一切事物;他思维和渴望的源头是一切事物,而不是理性层,更不是属灵层,或说他出于一切事物,而不是出于理性层,更不是出于属灵层思考和渴望,因为这些已封闭,大部分都灭绝或死亡了。
而对正经历重生的人来说,一切事物都变得属灵。属灵层不仅决定了属世层的思维和渴望,而且构成属世层,正如原因构成它的结果。因为在一切结果中,唯一起作用的,是原因。于是,属世层变得像属灵层,因为属世层中的属世之物,如源于自然界某种事物的知识或认知,凭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它们只是支持属世层,以便它能在属世层里面并通过属世层行动,因而在属世层面发挥作用。这正如结果里面的情形。结果里面的事物不会多过原因里面的;但这些事物所服务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原因在结果里面达成实际的结果,在结果那个层面使自己呈现在实际行为中。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已被新造,也就是重生之人的属世层是何情形。这就是“我是法老”所表示的“属世层即源于此,或这使得属世层成为原本的样子”的意思。
5182.有些螺旋运动是新来的灵人必须被引入其中的,好叫他们能与其他灵人同住,与他们和谐一致地交谈和思考。在来世,所有人都必须彼此和谐一致地共存,好叫他们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像人里面的所有个体部位一样;这些个体部位虽处处不同,却彼此和谐一致,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同样适用于大人;为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人的思维和言语必须与其他人的相一致。在一个社群中,每个成员的思维和言语都要与其他人和谐一致,这是绝对必要的,或说是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出现不和谐,这种不和谐在其他人心里听上去就像一种尖锐的刺耳声。此外,凡不和谐的东西都会破坏统一,是一种必须被剔除的瑕疵。与血液共存并在血液中、必须被清除的杂质就代表由不和谐所造成的这种瑕疵。这种杂质的清除通过搅动实现,搅动无非是各种试探;后来这种清除则通过引入螺旋运动实现。第一次引入螺旋运动的目的是叫灵人们互相适应;第二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的思维与言语能够一致;第三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在思维和情感上都能彼此一致;第四次引入的目的是叫他们能在真理与良善上达成一致。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